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背景下,新能源行業正在快速發展。隨著由光伏發電、風力發電、儲能電站等組成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加速,光儲融合正成為新能源產業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2023年3月17日,由OFweek維科網、OFweek儲能聯合承辦,天科新能源獨家冠名的“OFweek 2023儲能專場會議”在深圳成功舉辦。
錦浪科技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陸荷峰發表了題為《光儲并濟,開創能源轉型新局面》的精彩演講。
錦浪科技總經理助理兼市場總監陸荷峰(圖)
本次會議上,陸荷峰主要分享了兩個戶用光伏配儲系統的收益分析案例其一是戶儲發展最為成熟的德國市場案例,其二是戶儲發展剛萌芽的上海市場案例。
受歐洲能源危機、德國電網條件優越、市場需求大、政策支持度高等四大因素驅動,在當地“免費午餐”、“虛擬電廠”和“自發自用”三大商業模式助力之下,德國戶儲市場發展最為成熟。
在具體案例上,陸荷峰給出了以下兩個模型
第一個模型是,假設德國家庭年用電量為4000度,晚間用電比例為60%,光伏所發電量除了在滿足白天用電及儲能充電外,還有部分余電可用于賺取FiT上網補貼。整體來算,一個配備有10kW光伏+8kWh儲能系統的德國常規用戶,在當前電價下,內部報酬率IRR能達到9%,預計10年內可以回收成本。
第二個模型是,假設一個德國家庭年用電量6000度,電價為0.37歐元/kWh,變量為該家庭是否配置有初始投資11000歐元的5kW/10kWh光儲系統。通過收益比較分析,配備有光儲系統的德國用戶,每年相對節省電費約2288歐元,4.8年左右可以收回成本。
陸荷峰表示,目前,國內戶用儲能市場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商業模式及經濟性正在持續評估。
在未來,國內主流的戶儲市場可行性發展方向有三
一是使用階梯電價和峰谷分時電價,拉大用電梯次,提升儲能及新能源電力補充的經濟性;二是國內戶儲發展借鑒海外光伏儲能補貼政策,刺激分布式光伏儲能應用;三是逐步推進“隔墻售電”,形成以社區為單位的需求端與工商業、小型地面電站以及村戶電站組成的供給端,打破分隔,充分發揮分布式供電的優勢。
在具體案例上,假設上海某住宅居民用戶,家裝空調、電暖設備,配備有一輛新能源汽車,每月新增用電量240kWh~350kWh。綜合來看,該用戶家庭年總用電量約8396kWh,按照階梯電價收費標準計算每年電費支出在6700元左右。
這就可以為該用戶設計一個三相光儲系統,采用18塊550W組件,共9.9kW,并加裝8kW雙向儲能逆變器,該系統平均每個月能發 802~900度電。用戶在白天大部分時間內,可使用光伏電力,同時按照6小時用電高峰期進行10kWh鋰電池儲能配置。
通過收益比較分析發現,該用戶每年相對可節省電費約7016元,大約7.7年可以收回成本。
綜合上述案例,德國用戶配備戶用光儲系統,最快約4.8年可回收成本,我國上海用戶配備戶用光儲系統,大約7.7年可回收成本。再考慮到光伏組件的壽命為25年,儲能電池的壽命是10年,戶用光伏儲能系統在我國和以德國為代表的海外市場均具有一定投資價值。